English

试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999-09-03 来源:光明日报 陶宏 我有话说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确立科学的调整取向。

坚持以战略性调整为主

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着眼于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力求通过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优化资源配置。

其一,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基础产业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部分产业与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从本质上看,是由于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低。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固然是加工工业发展过快,但也可以说是加工工业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水平太高造成的。如果我国机械制造部门能够为各加工工业部门提供技术水平先进的设备,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中的各种物质消耗,那么目前的基础产业就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解决基础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有两条途径:不改变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对基础产业的投资,扩大基础产业的供给能力;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生产中的物质消耗大幅度降低,使同样的基础产业供给能力能够支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甚至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基础产业的规模小,主要是生产中的消耗太大,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不充分,造成了基础产业供给不足。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而美国、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均在50%以上。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披露,到1996年,我国工业中间物质消耗水平是不断上升的。到1996年,我国工业中间物质消耗和支付给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消耗比“八五”时期上升了1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与1985年相比,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下降及持平的占49.1%;主要原材料及设备利用率、实物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中,上升及持平的占40%,下降的占60%。因此,我们应该把实现产业结构大体均衡的着眼点放在降低消耗,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上,绝不能寅吃卯粮,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提前预支掉。再深入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加工工业所生产的产品,技术档次和产品质量都比较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其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能否及时而成功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是一个国家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赶超发达国家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还继续停留在目前的低层次、低效益的水平上,我们将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较慢,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的空间较小,不可能拥有广阔的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从社会再生产的起点上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就是调整资源的配置结构,改变原来资源在社会各个产业之间的分配格局。为此,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首先,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是,我们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来调整产业结构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因而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也应当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正在我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意味着资源在部门与行业之间的分配与流动重组,主要是由企业或其他市场主体根据价格波动所提供的信息来决定,而不再主要由国家决定。

其次,历史表明,解决经济结构失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统一市场、平等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市场信息的引导和政府产业政策的诱导,促进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领域流动,使各地区、各部门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并由此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都是沿着这种市场取向改革的思路不断深化的。现在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失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是这种思路错了,而是根据这种思路做出的体制安排和政策决定没有得到落实,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再次,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了使市场机制在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充分、正常地发挥作用,当务之急是消除条块分割、扩张冲动、重复建设、不顾效益等现象产生的体制基础,把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对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负责,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建立微观基础;在此基础上改变政府部门决定大部分投资决策权的状况,使企业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和价格信息,通过认真、周密的调查论证,决定资源的投向,把资源投入到那些需求增长快、技术档次高、供给不足的部门与行业。

实行增量资源分配结构调整与存量资源重组并举

加快调整增量资源分配结构。首先,国家要加强对那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其进一步发展、扩张的部门和行业的投资。投资的重点是那些社会效益好,投资大、见效慢,企业和地方不愿意投资或者没有能力投资的部门与行业,如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这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能否得到满足。集中国家掌握的资本,投入急需发展的部门,使有限的国有资本发挥更大作用。第二,国家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资本投入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需求不断扩大、生产供给不足的部门与行业。如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实行各种政策优惠,降低这些行业的税收,在信贷上给予优惠,简化立项程序;投入资金的地方或企业有权优先得到服务和能源供应等,吸引各方面的资本投入这些行业与部门。对那些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市场需求增长乏力,明显属于正在衰退的产业,不予提供贷款,或者收取较高的利息等,迫使社会资源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部门与行业。第三,国家要严格监督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对那些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生产已经严重过剩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要制定严格的补充法规,对随意批准那些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的当事人,给予严厉的纪律处分或法律制裁。

积极推进存量资源的流动与重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只是改变增量资源的分配结构,而不努力实行存量资源的流动重组,那么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明显的成效。原因很简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是有限的,国民收入首先必须扣除人民生活所需要的那一部分,而且人民的收入水平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不能长期保持不变;国民收入中还必须扣除维持国家机器运转所必需的费用以及保护国家安全的费用等等。这样,经过各种扣除,一个社会生产过程结束后,可以变成的积累,用来进行生产性投入的资本是有限的。而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资产存量数量是巨大的。如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能够使数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按照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要求实现流动重组,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见到成效。

当然,产业结构调整也决不是要求所有的原有生产部门都转而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也不是把所有的资产存量都重新用作新的用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部分部门或行业生产规模要缩小,有些产品的生产停止,有的产业部门生产规模要扩大,并且建立一些新的产业部门。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只要国有资本的质量和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国有经济控制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与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影响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中央的这一重要精神,将会推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有利于国有资本从生产过剩行业退出,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从而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